“创新菁英计划”由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(以下简称“研究院”)与世界一流高校联合实施。
以知识教育为基础,以能力培养为核心,以未来发展为导向,培养具有开阔的全球视野、突出的创新精神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专业技能,能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创新型人才。培养方向以工程技术(电子信息、生物与医药、机械、材料与化工、资源与环境等)为主,逐步开展科技设计和创新创业管理等。
采取理论、方法、实践“三位一体”模式培养。
“四双”培养模式
采取双课堂、双导师、双身份、双考核“四双”专业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。学生在所在大学学习专业基本理论课,在研究院学习创新创业课及进入颠覆性项目进行实战式训练;大学学术导师、研究院创新导师联合指导;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,参照准科研人员承担创新创业任务,获取报酬并分享成果转化收益;在理论成绩与实战效果达标后授予学位。
课程设置
每个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本理论、创新创业方法、创新创业实践等三个模块。
(1)专业基本理论
主要教授相关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,由合作大学与研究院共同设计、大学授课。
(2)创新创业方法
主要教授知识融合的方法与技能,其中:
《科技设计》课程:讲授技术规划与产品设计的基本理论、方法和工具,提高学生技术产品规划、设计创新和实现能力;
《技术解析》课程:介绍各领域颠覆性技术成果及前沿技术进展,开阔学生技术视野;
《技术商业化》课程:讲授技术商业化的模式和推进策略,提高学生成果产业化策划能力。
由研究院设计和授课。
(3)创新创业实践
学生以真实项目为基础进行专业实践(项目策划)、科研转化训练,提高实战能力。
专业实践由研究院指导,科研转化训练由研究院与大学共同指导。
授课教师:专业基本理论课一般由大学安排相关专业教授讲授,创新创业方法课由研究院安排高级研究人员讲授。
学术导师:负责学生理论指导,由学生所在大学相关院系教授担任,一般在学生入学前完成,确有必要可以在入学后进行调整。
创新导师:负责学生实践指导,由研究院采取“1+X”模式组建,一般在学生入学后2年内完成,学生采取双向选择模式选择一位研究院的高级科研人员为主导师,总负责学生培养、指导学生专业实践,学生可进入研究院多个项目进行科研转化训练,项目负责人自动成为学生的副导师,指导学生在参与该项目期间的学习和训练。
全日制模式招生和培养。学生应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,提前完成规定学习内容的可按照规定申请提前毕业,特殊情况可按照规定申请延期毕业。
招生
研究院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或与合作大学达成的招生方案,通过合作大学、研究院官方渠道发布招生简章(或通知等),学生自愿报名,合作大学进行资格审查,合作大学与研究院联合进行考察、面试,通过后按照相关要求报批后由合作大学发放录取通知书。
学习
创新创业博士项目(与香港地区大学联合培养)博士研究生:学制4年,一般前1.5学年在合作大学学习,然后在研究院学习、实践2学年,最后一学期返回合作大学完成学位论文。
授课安排:专业基本理论课一般由合作大学分专业授课,按照培养要求进行考核。创新创业方法课由研究院不分专业授课,并滚动开课,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课,采取“课程考核+项目考核”模式评价,即每门课完成后独立考核,三门课程完成后组队进行项目策划与设计考核,三门课程考核成绩、项目策划与设计考核成绩汇总作为创新创业方法课考核成绩。创新创业实践一般由学生独立进行,支持学生组队实施重大项目,但每人分工应相对明确。博士研究生应至少参加两个项目的科研转化训练,实践训练以实际效果进行考核。
学生从参与的科研转化训练项目中选择最具标志性的成果,在双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,按照合作大学的规定开展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。
合作大学学生学习及考核情况达标后颁发毕业证书和授予学位。研究院根据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效果,授予学生“橙士”或“青士”“创新衔”。